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成功之路 » Poetry Analysis

從不同背景賞析詩歌

詩歌是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幫助我們探索難以在日常散文中窺見的深刻哲理。它的音樂質量和相對簡潔的特點意味著它是由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作家所創作,讓我們洞察各種文化和階級的生活,所以只關註英語詩人實屬我們的疏忽。有時候,讓自己真正沉浸在來自其他文化的作家的作品中,的確需要更多的心力,但這是非常值得的。通過探索以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兩位詩人的作品,你便能明白。

帶領我們開展旅程的是西西,她是她那個時代的傑出詩人,也是當代香港文學中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受到電影的啟發,西西嘗試將電影元素融入她的詩歌中。《在馬倫堡》(At Marienbad) (1964) 正是她早期對這項實驗精神的典範:

The face of the afternoon paper. A stampede of fenced-in cattle. Green light. I race against the sick Futurist sun. All figures are →.

– 1st stanza; translated by Jennifer Feely

西西在詩中運用了常用的電影技巧蒙太奇(montage),通過將圖像相互並置,能夠建立一種急速的節奏,並喚起讀者強烈多變的情緒。「綠燈(Green light)」所表示的受控的自由,可謂完美地補充了「牛群自柵欄後湧至(stampede of fenced-in cattle)」的矛盾意象,讓人想起高峰時間在十字路口工作的香港工人。

我們的第二位詩人是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 洛爾卡出生於西班牙富恩特瓦克羅斯的格拉納達附近,她以從當地吉普賽文化遺產中汲取靈感,以及擁抱熾熱激情的西班牙歌舞而聞名。《騎手之歌》(Canción de Jinete / Rider’s Song) (1937) 的選段體現了他詩歌中的音樂特質:

Alas! the long, long highway,

Alas! my valiant pony,

Alas, that death is waiting

Before I reach Cordova.

 

Cordova, far and lonely.

通過使用短句和分段,洛爾卡為詩歌注入一種獨特的音樂感。他透過模仿歌曲的音樂性,創造一種悲哀而又渴望的情緒,因為騎手在到達他的家鄉科爾多瓦之前,已經預見到他不可避免的死亡了。

欣賞來自不同背景的詩歌只需要好奇心和渴望共情的心,根本不需要你會詩歌本來的語言。這也對你跨越東西方鴻溝,獲得全球視野甚有幫助。而藝術形式中蘊含的人性真理和藝術成就,更是值得我們踏出舒適區,勇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