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成功之路 » The Craft of Writing

懸而未決:小說中懸宕結局的應用與弊端

 

國王在懸崖邊悵然若失,最終他的兒子兼繼承人目睹了叔叔的背叛…… 

你可能會認出這一幕出自《獅子王》。我們後來才知道,獅子之王穆法薩確實已逝。但如果故事在我們發現這一點之前結束了呢?如果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以最直白的懸念作為結局,我們會有何感受?斯卡的陰謀很有可能得逞,牠能夠成為國王了!很少有看過這部1994年迪士尼經典影片的觀眾會喜歡斯卡過上幸福快樂的結局,所以他們希望穆法薩能夠從危險中逃出生天。如果故事以這種懸念作結,觀眾的認知就處於兩種可能性之間的灰色地帶——穆法薩既活著又死了。這種感覺充滿戲劇性和無限可能性。在這種感覺的誘惑下,許多新晉作家錯誤地將懸念視為提升故事吸引力的手段。他們還喜歡這樣做:即在複雜的劇情懸而未決的情況下結束故事。然而,懸念應該盡可能少地被應用在文學作品中。

設置懸念是一種戲劇性寫作手法,它呈現給觀眾的是不那麼令人滿意的故事結局。一個故事、一款遊戲或一次對話,基本上任何具有敘述性的事物,都需要有一個結局,這在觀眾的觀念中根深蒂固。觀眾對於結局的渴求使得懸念成為一把雙刃劍。一個糟糕的懸念無法給出清晰明了的結局;而一個好的懸念則為結局提供了多樣的可能性。懸念可能使一些情節出現開放性解讀,但作者仍然需要使結局發生變化,必須賦予故事其所存在的意義,證明在發生一系列事件之後,某些事物或者情感產生了變化。否則,缺乏波瀾的故事會讓觀眾感到沮喪,並令其感到閱讀或觀看此故事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美滿的結局」可能被視為乏味的陳詞濫調,但它之所以在數個世紀以來如此受歡迎,並在各種媒體中受到人們的追捧,是有原因的。它為觀眾提供了圓滿的敘事結局,讓觀眾在與故事的互動中感到滿足。如果作者在書寫懸念時能夠仔細斟酌,提前為真正的結局埋下伏筆,亦能讓觀眾體驗到與故事互動的滿足感。如果你仍然有興趣在作品中使用懸念,可以參考嗶嗶鳥的宿敵——野狼威利。當威利拼命往懸崖外跑,跑出很遠時才發覺自己已然踏空。我們可能不知道牠掉落到何處,但我們知道,這對威利來說是又一次以悲劇收場。

有關我們的教學團隊關於寫作和其他方面的更多提示,請參閱本系列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