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成功之路 » 修辭手法

無處不在的比喻-基礎篇

/周頌恩老師

 

比喻,在某種程度上,是最常見也是最強大的修辭手法。從古至今,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西方經典中,早在古希臘時,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曾在《修辭學》 (Rhetoric)提到過「比喻」的概念。中國古典中,早在《詩經》裏,也提出了「賦」、「比」、「興」三種修辭手法——其中的「比」,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比喻」了。作為一個香港學生,「比喻」的概念又如何反復出現在中文學習中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一、比喻手法三兄弟

大家在小學低年級,已學過「比喻」的定義,就是把一樣東西,比喻成另一樣相似的東西。但是到了高年級,新學「明喻」、「暗喻」和「借喻」三個概念時,常常有同學感到難以分辨。

向學生說明這三種手法的分別時,我常用以下三個例子:

(1)明喻

妹妹的眼淚珍珠。

(2)暗喻

妹妹的眼淚珍珠。

(3)借喻

珍珠從妹妹眼裏掉出來。

有「像」字(喻詞)的,是「明」明白白的「明」喻;

到了「暗」喻,就把「像」字(喻詞)藏起來了,換成「是」、「變成」這類普通句子也可以用的詞;

再到「借」喻呢?連喻詞(「像」)和本體(妹妹的眼淚)也不要了,直接把相似的東西「借」過來,用在句子中吧!

 

有些同學可能會問:老師,都藏起來,借走了,怎麼知道哪個句子是「暗喻」或「借喻」呢?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我想,即使第一次見到句子(2)和(3),同學一般也不會認為妹妹的眼淚真的是珍珠,或者珍珠真的從妹妹眼裏掉出來了吧?那就只能解釋成,「珍珠」是在用來比喻另一樣相似的東西(眼淚)了。

要分辨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其實並不難。只要掌握了這三兄弟的差異,分辨時自然也能得心應手。

 

二、閱讀和寫作中的比喻

高年級的閱讀理解中,常有修辭相關的語句分析題,比喻就是常出現的一種。其實平時讀故事書時,我們就能找找有比喻的句子,想想用比喻的好處。

舉例來說,這是我們愛上語文班一年級的教材繪本《小精靈的秋天》中的一個比喻句 :「樹葉……往地上掉,……就好像翅膀受了傷的小鳥。」

如果沒了後面的比喻「就好像翅膀受了傷的小鳥」,只剩「樹葉往地上掉」呢?最直觀的分別,就是句子沒那麼漂亮了。修辭修辭,都是對語言的修飾。用好比喻等修辭,我們的文句會更出彩。

 

那為甚麼不用其他修辭呢?「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本身有甚麼好處呢?

 

「比喻」中用到的「相似的東西」,是一個多出來的信息。作者選擇了某個特定的東西來做比喻,是因為想到了原物某個特定的特點,想傳遞某種特定的氛圍。——不然,為甚麼不說「樹葉往地上掉,就像在空中飛舞的蝴蝶」?

 

在空中飛舞的蝴蝶是輕盈的,氛圍是輕快的;翅膀受了傷的小鳥是脆弱的,氛圍是憂傷的。相信給一千個同學,能造出一千句精彩的比喻;但閱讀他人的文句時,我們也能通過作者的比喻,體會他想傳遞出的感覺,這也是這類題目所鍛煉的閱讀理解技巧。

 

反過來,當我們自己成為了作者,作出自己的中文作文時,同樣可以運用比喻的修辭技巧,修飾自己的語言,用更美的方式,傳遞出某樣事物我們想凸出的特點,渲染出我們想讓讀者感受到的氛圍。

 

以上說的,都是作為修辭手法的比喻。不過,其實比喻在我們平時讀的各類文體、乃至日常對話中,都有諸多妙用,甚至「潤物細無聲」,我們見到、用了,都可能沒注意呢!在下一篇中,我們再一起認識DSE和生活對話中的比喻吧!

 

想學到更多中文相關的知識、掌握更多中文考試的技巧嗎?可以購買我們的《童心中文》系列,或報讀我們的中文基礎及考試班愛上語文班,打好堅實的中文基礎,愛上身邊的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