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Four Seasons

Autumn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沈紀均老師

 

經歷了恣意張揚的悠長夏日,秋風一起,大家的萬千思緒便油然而生。何不玩賞一下古往今來文人的秋思,並學習他們把這般秋意寄於文字呢?

 

當你看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這一句時,隨即想像到湖面被秋風吹皺,泛起水波,湖邊樹葉飄落的畫面。若你在現場,此刻心情該是如何呢?欣賞大自然的和諧靜謐之美?感傷時間流逝、想起「物換星移幾度秋」?明明句中沒有抒情,為甚麼會馬上想起這些情感?

 

同學們在不同的課堂上都學過有甚麼事情分別在適合四季中進行。秋天裏會開學,秋天裏會賞月,秋天裏或許會去學校旅行,秋天裏或許會參加運動會,我們的心情隨之起伏。古人也同樣,他們的生活甚至比我們的更要規律,再經過經典文章、詩詞作品長久傳誦下來,就形成了一些關於秋的傳統意象。

 

「秋」在古人心中主要以「悲秋」的形象存在,秋風裹挾着無情把大地的生命力都悄然帶走了,因而多思多想的人們也變得悲涼、蕭索、深沉。正如杜甫在《秋興八首》〈其一〉中描繪:「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詩人對大自然的變改有着敏銳的觸角,以「深秋露水」、「蕭瑟迷霧」、「波浪滔天」、「烏雲陰沉」帶出獨自飄零遠離家園的作者孤獨的心境,情景於此交融。「秋」鑽進了作者的心,也在讀者的心以悲秋的姿態棲息。

 

雖然如此,秋亦有其可愛的一面。秋天是登高的好時節,一觀天高雲淡、水空澄靜的秋景,胸中鬱悶便一掃而空。另外,古人亦因秋季莊稼豐收、物饒果碩而有喜悅滿足之情,端看寫作者從何種角度觀察多變的「秋」。

 

同學們在作文中可以善用景物,烘托文章氣氛,以作抒情之鋪墊。以下我們試着來粗讀郁達夫《故都的秋》這篇純淨流麗的散文。文章通過描繪北平(即今北京)秋景,讚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作者眷戀之情之餘,也流露出作者憂鬱、孤獨的心境。這裏挑選了「落蕊輕掃」和「秋蟬殘鳴」兩段來供大家欣賞。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不落俗套地沒有刻劃落蕊委地之哀愁,反而營造了細膩、溫柔的感覺,進而感悟出一種落寞,從秋景的一小角窺探更大的深沉。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作者此處用了對比的手法寫秋蟬的殘鳴。夏日一過,驟然衰弱的蟬鳴難免讓作者感到悲涼傷感,作者想要抒發之憂鬱、孤獨也就不會顯得生硬。

 

粗略瞭解了從古代到現代中文中的「秋」,同學想必也從中得到一些寫作的啟迪,不妨來做一個小練習,大家想一想除了上述的景物外,還有甚麼可以用來代表秋天呢?不過最重要的是,這些景物要能和你自身的回憶勾連起來,使得「秋」真正走進文字、走進讀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