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中國文學史

Classical Chinese:Pre-Qin Dynasty Literature(先秦文學)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陳沛瑩老師

「情」和「道」乃中國文學觀念的核心,從《詩經》的抒情意識,到春秋行人的政治禮儀,到戰國儒者的勸人為善,先秦時期的文學成為中國文學史的根源。先秦文學泛指上古時代至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的文學作品,《詩經》及《楚辭》也是源於這個時代。由於先秦時期的中原尚未統一,先秦文學作品帶有地區特色,例如儒家思想反映當時北方人民的習慣,而屈原、宋玉等文辭華麗的作品則是反映出南方的楚國文化。先秦時期諸家百花齊放,而儒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先秦散文,《論語》、《孟子》、《荀子》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論語》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其對話式的語錄散文體使其言簡義豐,為日後各家學派的散文發展奠定基礎。每逢翻開《論語》,必能看到「子曰」,當中的「子」正是指孔子。由弟子記述夫子的語錄,對話式入文使《論語》變得言簡意賅,但同時短短數十字的雄辯說理已成為後世君子立言的精神標竿,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教說弟子須自省,種種格言不僅令閱讀的人反思,孔子的形象也從潦潦數句中被形象化,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述:「夫子風采,溢於格言」。《論語》中深厚人文精神及淑世情懷,為中國文學的人文觀奠下根基。

《孟子》則是繼承孔子思想的辯對散文。《孟子》是中國文學中的首部辯對首文集,以「出言必有所指,議論必有所辯,辯中必有所駁」的邏輯推理說道明理。《孟子》的作者孟子師承子思,與孔子並列為「孔孟」,其著作帶有戰國時期的「論辯」色彩。《孟子》的思想有超前的駁論方法,例如「以敵之矛攻敵之盾」、歸謬法等等,成為中國文學史中首部「議論文」。另外,《孟子》中的思想也是影響深遠,如經典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不少人抗逆能力上的啟蒙。《孟子》更是現今常用成語的起源典故,例如「左右逢源」、「同流合污」等成語,成為我們精鑿文字的工具。

《荀子》則是繼《孟子》後更為成熟的「論述文」。《荀子》的作者荀子祖述孔子,其儒學觀是相信「性本惡」,強調道德觀是後天建構,日積月累下始成君子。《荀子》層次分明,各章都有一定的邏輯關係,且善於用日常事物作譬喻,例如《勸學》一文中的「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愛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借比喻事物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此外,《荀子》中的修辭也常見駢偶、排比等句式,甚至在某些段落多翻使用《楚辭》中的「兮」韵語:「井井兮其有理也,嚴嚴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終始也,猒猒兮其能長久也。」排句的疊用能綴句成段,使其中的邏輯性更強。

謝無量先生在《中國大文學史》(1918)談及「文」的定義:「文學之所以重者,在於善道人之志,通人之情,可以觀,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言天下之賾而不可亂也。」先秦諸家的文學作品為中國文學奠定了文學的「道」和「理」的基質,不論是《論語》的導人向善、《孟子》的見志立意,還是《荀子》的循循善誘,都能從文字中感受作者的道德觀。

先秦時期的三書:《論語》、《孟子》、《荀子》使做人處世的道理具體化,我們不妨挑選其中一部著作,從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聖賢」的文字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