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Those Names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onfucius Theory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孔子,名,字仲尼,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春秋末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等。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對「學」有很多智慧的言論,同學們可以和我一起揣摩揣摩這位聖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論語》的編著者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冠全書之首,充分體現了孔子對「學」的重視。孔子認為若有修德成君子的志向,就能從學習過程中得到喜悅。在剛開始學習時,要時常去溫習並實踐,因為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等到學有所成的時候,就會招引朋友來與自己探討,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學習心得,是快樂的更高層次。最後,當學習到一定程度,即使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華,仍然不憂愁,也能自得其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不僅重視「學」,又重視「思」,主張學與思的結合。他認為如果只是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如果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危而不安。學習要做到扎實,必須學與思並重。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認為學習的過程中,對待學問的態度應該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他提醒了子路,要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不得弄虛和驕傲,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謙虛好學。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不恥下問」是每個好學的人的座右銘。孔子認為,勇於向人請教,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即使不是自己的老師或家長,同樣可以學習到他們的優點和長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認為一起走路的幾個人中,必定有人可以做自己的老師。每個人都有優點,選擇他們身上好的地方,借鑒他們的短處以改掉自己的缺點。

 

除了以上關於學習的觀點,孔子還主張樂學。他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自內心的喜歡、良好的心理態度是學習的良師益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庸也>)這正是孔子以學為樂,好學不倦的寫照。「知之者」是被動接受,「好之者」卻是主動追求,「樂之者」則是對學問達到癡迷的狀態了。孔子還主張自我反省與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子罕>)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犯錯,君子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每次對待錯誤的態度的不同。「過則勿憚改」(<子罕>)是孔子認為的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人之過,是正常現象,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改過的關鍵在於要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省」的關鍵在於通過自我反省總結得失,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達到「內省不疚」的境界。

 

孔子所在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是他所的言行卻仍然啟迪著我們。同學們,讓我們問問自己:我學習有時常溫習實踐嗎?學習時有沒有思考呢?遇到不懂的問題有沒有及時提出呢?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快樂嗎?遇到錯誤如何解決呢?

 

如果你覺得有些迷茫,或許孔子可以幫助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