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Four Classics in Chinese

Three Kingdoms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周頌恩老師

 

小的時候,《三國演義》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一本書,其衡量的標準,便是縱我有許多書可讀、想讀、會讀,也常忍不住重新翻開書架上這塊「大部頭」,直翻得書頁泛黃、缺角、起皺,數度遷居亦不曾丟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亦有古人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不敢妄言幼小的我從中悟出什麼真知灼見,但今日的我受過它許多恩惠,是確鑿無疑的。

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四書皆格局開闊,筆法精妙,窮九天之玄理,探人性之幽微,但因了題材迥異、作者也志趣不一,所相宜的讀者是會有些不同。有種說法是「少不讀西遊,老不讀三國,男不讀水滸,女不讀紅樓」。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勸誡,而是內容上的分類。少時的我是摸不到《紅樓夢》與《水滸傳》的;當時也讀不懂西遊的深意,以為與現實甚遠,不得其趣;倒是馳騁在三國章章回回的金戈鐵馬、爾虞我詐中,常讀得忘了時間:當時以為這就是歷史了,感到歷史亦可如此有趣,儘管今日理解了歷史小說與歷史的距離,這點對歷史的愛好仍伴隨著我。

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橋段,便是「七擒七縱」一節,即使不從頭到尾復讀一遍,也常翻到這節。對於我來說,這段有別樣的魅力,與其說想不通諸葛亮為何如此耐心,能將孟獲七抓七放,當時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相似的劇情重複七遍,也絲毫不令人感到乏味:於是為了驗證便再讀一遍,而後再次陷入這段情節的魅力中。後來讀到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論述,言及民間口頭文學的重複性結構,才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套路」的俘虜。這,也可算三國帶給我文學上的一點啟蒙了。

有些優秀的作品未曾為世人了解,便黯然落灰。這不妨礙我們今日所知的名著之所以為名著,因了它們比許多同時代的作品影響力來得更大些,文字或也更雋永些。而其中最好的作品,是我們未曾了解其背景,附加上旁的價值,便能深深為之吸引的作品。大了的我已不再那樣常讀三國了;但三國於我,依然是這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