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夏日中文

Chinese Idiom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常詩嬌老師

一、何謂歇後語?
歇後語,是中文獨有的語言藝術,如一枚裹著幽默的智慧果,外表俏皮,內裏深邃。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段為比喻或情境鋪墊,後段為真義點破,卻常隱而不說,留人回味。譬如「泥菩薩過
江——自身難保」,前半以意象設謎,後半以雙關揭底,既顯機智詼諧,亦深藏對世事的洞察。

二、歇後語舉隅:生活裏的哲思箴言
「竹籃打水——一場空」竹篾編織的疏隙,定留不住奔流之水。此語以具象之物喻虛無之果,彷彿《金剛經》中「如夢幻泡影」的世俗註解。那空籃中晃蕩的,豈止是流逝的清波,更是人間徒勞的嘆息。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青白二色相疊,是視覺的澄澈,更是品格的宣言。蔥段如碧玉碎落,豆腐似凝脂初裁,這般簡素搭配,原是百姓對「廉潔」最樸素的詮釋——無須華彩雕飾,自有清氣貫通天地。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浪濤翻湧間,鐵拐李的葫蘆載沉載浮,何仙姑的蓮花破浪前行。此語將道教傳說化作進取之喻,既讚個人才智迸發,更蘊「和而不同」的東方哲思。猶如《論語》所言
「君子和而不同」,殊途同歸方見大智慧。

三、歇後語與中國文學:雅俗之間的橋樑
歇後語雖生於市井,卻從未缺席文人墨客的筆端。《紅樓夢》中劉姥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駱駝垂首的剪影與榮國府傾頹的雕樑重疊,俗語中竟翻出蒼涼詩意。而《水滸傳》好漢笑談「梁山泊的軍師——無(吳)用」,諧音裏藏著命運的嘲弄:縱有千般計謀,終難敵時代洪流。

魯迅在《阿Q正傳》中寫「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傘下旋轉的不僅是荒誕,更是一個時代的失序。這些文字如針,以俗語為線,縫合了雅俗之間的鴻溝。

四、歇後語與文化根脈:民間智慧的傳承
歇後語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其肌理中流淌著四時節氣與人文信仰。譬如「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竹簡散落的哐啷聲裏,既有對知識的敬畏,亦含對書生迂腐的善謔。而「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則將道教仙蹤化入日常道德訓誡,彷彿提醒世人:慧眼識善,比遇善更難。這些語言結晶,實則是先民留給世人的「精神密碼」——他們以幽默醃製生活的苦澀,用隱喻傳遞生存的韌性。恰如君子之道的「出淤泥而不染」,歇後語正是人們在煙火塵世中修煉出的智慧蓮花。

五、歇後語的當代意義:永不褪色的語言之花
在網路時代,歇後語化身為「中文的基因片段」,於新媒介中重生。年輕人戲稱「鹹魚翻身——還是鹹魚」,自嘲中透著直面現實的勇氣;「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則成為對資源錯配的犀利反諷。這種古老修辭的生命力,源於其直擊本質的洞察與包容。它既是課堂上語言教學的活教材,亦是文化認同的隱性紐帶——正如臘月風俗凝聚著對團圓的期盼,歇後語則凝練著民族幽默中的共同記憶。

六、言有盡而意無窮
歇後語之妙,在「歇」而不「後」:語言暫歇之處,正是想像啟程之時。它如中國畫中的留白,予人頓悟的歡欣;亦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於俗世煙火中淬煉出智慧清光。願我們在笑談歇後語之際,亦能聽見歷史深處的迴響——那是千百年来中國人用生活釀成的詩。